我是百脑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吾看中文5kz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到年中,杨邵文的这条船月毛收入达到近70元,杨玉华的船也达到了每月30多元的毛收入。杨邵文估摸着,每条船的潜力已经挖尽了,在每天船的行程一定的情况下,业绩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潜力挖尽,代表着杨邵文实验的商业模式已经定型成熟,他需要将精力放在扩大船队规模上。
他去县城的宝山木工坊查看船只进度。几条船的制造基本上已经完成,船队的运营资金杨邵文也已经准备妥当,只要他招够人手,马上就能投入运营。期间,杨邵文考虑到买卖颇为乐观,给宝山木工坊的订单做了些调整。在数量上,再增加了五艘,船只的尺寸也增大不少,满载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壮实的船工才能撑得起来。因为船型有所改变,需要重新设计,也因此耽搁了不少工期。要不然,凭宝山木工坊的能力,十来条船的订单也不需要几个月的工期。
宝山木工坊的人手不多,大约只有十几个木工师傅,手下各带着一二个学徒。在整个县城的木工坊与铁工坊中,算不得规模最大的。不过,虽然人手不多,但十几个师傅俱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手艺精湛经验丰富。正是凭着这些宝贵的师傅,宝山坊的营业额却是县城所有铁木作坊里最高的。要不然,宝山木工坊的老东家也不可能坐上武进县铁木行会会长的位置。行会会长的人选,本身需要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同时也需要他自己的买卖在同行中独领风骚,要不然难以服众。
因为要时常监督造船进度,杨邵文来过宝山木工坊几次。接待他的都是袁慧清的弟弟袁峄城,目前的宝山坊是他在主事。袁峄城年近三十,不善于言辞,是个痴心与技艺的人,杨邵文时常能看到他与工坊的师父混在一起研究工艺。在杨邵文看来,他更像是个企业的总工程师而不是厂长。不过这一点,倒是与杨邵文臭味相投。杨邵文在现代,也是个近三十的技术宅男,与袁峄城都是同一类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都是同一类人,自然也很容易聊到一块儿。
袁峄城经常托人从上海捎带一些翻译的西方工程类书籍,尤其是机械这一门类的。他们家的木工坊,主要业务是给县里的作坊制作一些手工工具。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袁峄城越来越感到,纯粹的木质机具,以后是越来越难有作为,必须要走铁木结合的道路。研究机械,尤其是西方的机械知识,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不过目前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袁峄城阅读起来颇有困难。这些翻译书籍,都是洋务运动的成果。只是整个满清,懂得西方语言的人才本就稀少,既懂得西方语言又有一定工科背景的人那更是珍惜动物。因此,这些翻译过来的工科书籍质量难免参差不齐,袁峄城时常看得云山雾罩,头晕脑胀却不得要领。
好在,有杨邵文的帮助,这一切都变得容易很多。杨邵文懂英文,又有工科思维,虽然学的不是机械专业,不过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这些翻译的机械书籍,很多术语都是简单的外文音译,杨邵文将之转成英文,也就大致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一来,就对袁峄城帮助很大。这些书籍价格昂贵,要不是有杨邵文的帮忙,那还真就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