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看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 122 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

第 122 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明朝。

听到这里的施耐庵长出一口气:可算是绕回来了。

白行简等人眼前一亮:“以传奇笔法而写志怪?蒲松龄果真是个独具匠心之人!”

文章一事,贵在推陈出新,他们的传奇之于六朝志怪,何尝不是一种新变?变则通,通则久,为文之道,亦是如此。

另一边,传奇名家李朝威对蒲松龄的创新之举就更为欣赏了。他正作了篇柳毅与龙女的故事,其中讲龙女受难,洞庭奇异,颇具神异色彩,不似寻常人事,说不定那蒲松龄是从他这里得到了一二启发呢!

北宋。

接受能力极好地苏轼也跟着点头:“匠心独运,方是宗师魄力。”

比如清代的纪昀就对这种写法很有意见,还针锋相对写了一本

()六朝志怪体,也就是《阅微草堂笔记》,不过没上教材。

其实仔细来看,“一书而兼二体”恰恰是《聊斋志异》的艺术独创性所在,这一点也是迅哥儿L所肯定了的。】

清朝。

蒲松龄的身体微微前倾,一只手轻抖着按在书案上,颤巍巍支起身子来,他的脸上有欣喜、有动容、也有几分感怀。

明朝。

施耐庵面无表情地木着脸:虽然但是,一定要在这里夸《聊斋志异》么?

有点理解上一课里杜牧的感受了。

【章回体,是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历史故事比较长,不能一次性讲完,就会分好几次,说书人为了留住听众,则会在最精彩的地方断开,所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形成了“章回”。

这个手法被文人运用到小说中,即有“章回体”之称,而每章的标题则称作回目,像这一课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回目的前半,后半叫“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科举落败,他隐于书斋作些志怪杂说,将一腔怨愤、满怀奇思宣之于花妖狐鬼的世界,“一书而兼二体”的尴尬他不是未曾思量过,却仍执意而为,只为我口写我心,而后人不仅传他杂书,还充分肯定了那点“不伦不类”,听来怎不令人震动?

文章或许写心,只出自个人,但它的价值却难免要他人承认。蒲松龄目光涌动,压抑着激动道:“鲁迅何尝不是我知音啊......”

另一边。

纪·没上教材·昀:谢邀,不用专门拿出来扎我的心,以后会谨言慎行的。

唐朝。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