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麦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吾看中文5kz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知道咋回事,最近有好几个读者在书评区发评论。
有人说我不发展生产力;
有人说我不辩经;
有人说我不改革;
有人说我看了某书,看了那本书前几章改革分配才写的,否则不会写;
有人说我写不了改革,一点都写不了。
等等,类似论调很多。
好家伙,是有多看不起我。
我不多话,在此先推荐一本书《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我的第一本书,很早了,十四年前开始写的。
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在登莱、宁波建立总督区的情节。
那里面我记得(年代久远,名字记不清了)写了好几个明朝本地文人、商人,一开始百般讽刺、诋毁、看不起东岸的商品、思想,后来在经济大潮的改造下,有人慢慢转变了,建立商船队、半机械工厂,并自发更新、诠释儒学。
我为什么这么写?
很简单,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要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经济,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
东岸共和国是500人群穿建立的国家,建立初级半手工半机械生产体系,航海殖民,四处贸易,大半本书其实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国家的运转、思潮变化、整体渐变,核心是工业生产和殖民贸易。
看看吧,不知道看完了会不会还说我只会写战争,不会写改革。
而且那本书里不光有上层帝王将相的政治游戏,其实更多是以小人物的视角来感受时代的变迁。
年代久远,我记不太清我写的情节了,记得用铁路的改变、港口的汽笛声体现过时代的变迁。
哦,还有外人视角,比如隆科多在东岸没钱用了,耍把戏赚钱,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体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整体印象。
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上层,那样太像建政,而不是给人营造真实感。
要是对开头筚路蓝缕不感兴趣,直接跳到中期,有波澜壮阔的经济贸易史,包括科学技术迭代发展史。
那一本书其实是我推崇的模式。
如果你是后发国家,那么可以用行政命令来建立一系列工业、经济体系。
如果你是先发国家,没有竞争对手,那么就建立一个体系,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