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大汗阿里不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吾看中文5kz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如果管子比较大,一个人拿不住,就得专门做个架子,把它固定好。至于发射方式,其实没什么差别,还是弄个火绳去点……

在汉语里,前者早年被称为“枪”,因为那东西确实和枪杆子一样,就是一根大竹子,里头塞点火药,拿来喷人的。因为那会儿这武器威力还很有限,有些干脆就直接绑在枪头上,用来在攻击的时候,喷对方一脸。

后来,竹管逐渐变成了金属管,也开始被单独使用,所以在塞里斯,人们就开始用新的文字“铳”来称呼他。这个名字在明朝那边比较流行,但紫帐汗国离开中原比较久,因此,在他们的军事术语里,还是和宋元时期一样,称之为“枪”。

而那种大号的火器,因为早年和投石机一样,是发射石弹用的,所以就把“砲”改了个偏旁,称为“炮”。一般来说,只要是一个人扛不住、需要搞个架子的,都算入此类。

当然,这只是他们自己的粗略划分,很多时候,枪炮的界限确实不好明确。而且,这也是汉字特有的创造术语的方法,其他语言未必能这么玩。实际上,很多语言里,这些东西也确实是同一个词。

这几年,玛利亚队长得到太后的信任,开始为修女们挑选制式武器。不过,在一众远程武器里,她挑选了一种细长杆的火枪。

这个东西,和罗马如今最常用的火枪,在思路上,并不是一回事。

最早的时候,火枪并不怎么受欢迎。军团更喜欢把火药都用在攻城上,有时候甚至连火炮都不想用,而是倾向于把手头的火药储备都集中起来,直接去炸城墙。靠着这一手技术,紫帐汗国在早年扩张时,往往能很快突破坞堡的防御。

那时候,这里的各个势力都相当松散,而这些坞堡,也是当地贵族维持这种分裂局面、防止自己被兼并的依仗。在之前应对金帐汗国南下时,也是依托它们进行防御。但紫帐汗国这帮人,是搞工程出身的,拆坞堡非常高效。

东欧这片大地,历来大小征战有多少次,都难以统计了。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统一,最多也就是个强势君主暂时压制贵族,其中大概就有这个军事因素:哪怕吃了败仗,坞堡里的贵族也能坚持很长时间,耗到进攻方难以为继。其他贵族为了防止一家独大,也会前来干涉,导致很难彻底拔除当地势力。

不过,堡垒的密度和城防水平本来就不如西边。所以,紫帐汗国只要能在野战中击败敌人,对方就基本没有缩回堡垒苟延残喘、等其他亲戚们来救命的机会。当地的分裂局面,也没法继续维持下去了。

至于早期火枪,这东西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效果不好或者使用不便,而是定位尴尬。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
铁尺君侯

铁尺君侯

慢热King
历史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