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LL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吾看中文5kz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带着那张草图,王总工程师离开了STAR仿星器研究所,当天便返回了位于上京的核工业集团总部,并且联系了工程院里做磁流体发电方向的专家,就磁流体发电技术在可控聚变装置上应用的可行性展开了讨论。
不过,虽说带队的走了,但核工业集团的工作小组依然留在金陵这边,和STAR仿星器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技术上的问题不断交流着。
与此同时,STAR装置的实验,也没有就此停下。
在得到了充足的经费保障之后,研究所几乎奢侈到了每隔三天便进行一次实验,以氢气、氦气分别为研究对象,观测着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各种复杂的物理性质。
甚至于,为了收集宝贵的数据,陆舟甚至下令向反应室内注入了1mg宝贵的氘/氚混合物,冒着损伤第一壁材料的风险进行了一次试点火。
事实上,这次实验确实对STAR装置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好在损伤仍然在可修复的范畴内。不过即便是如此,整台装置也不得停堆检修一个月的时间。
当然了,虽然代价不菲,但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
他们不但验证了该技术思路实现聚变反应点火的可行性,还得到了一块被携带着14MeV能量的中子束轰击过的锂薄片。
尤其是后者,其科研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换算。
在国内,大概也只有他们这里,能做这么奢侈的实验了。
此时此刻,这枚来之不易的锂金属薄片正安静地躺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无氧玻片中,由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放置在了扫描电镜下观察。
隔离室外的实验室内,站在电脑前的陆舟等一众研究人员,从屏幕上看到了从扫描电镜上采集到的数据和图片。
正如他们所预料中的那样,原本规整的金属表面,此刻已是千疮百孔。
通过红外光谱仪的检测,在那弯弯曲曲的孔道中,甚至可以观测到氦、氚元素残留的痕迹。
值得高兴的是,这说明了携带着14MeV能量的中子束确实与63Li发生了反应,他们在实验中成功回收了一部分的氚元素。
至于令人无奈的是……
他们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三言两语根本说不完。